初中语文教学中点面结合,导读名著的策略

2024-10-11 19:41:17

点面结合,导读名著<坡纠课柩img src="https://exp-picture.cdn.bcebos.com/2壅酪认奉74e9635dd8a59de6f0d6eb2b370d5413a8c845d.jpg" origin_width="800" origin_height="55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来说,作用重大。因此,许多教师都在积极寻求最佳阅读方法。

“实践出真知”,笔者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条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点面结合法”。现整理成文,与同仁商榷。初中语文教学中点面结合,导读名著的策略

教师明确了“面”和“点”的辩证关系之后,对“点”在“面”中的地位有了明确认识之后,就可以运用“点面结合法”进行名著导读了。

现在我以《水浒传》为例来说一说,如何运用“点面结合法”。

如果条件允许,在上课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阅《水浒传》,可以选择大家都喜欢的情节,让学生轮流朗读,其余人倾听,也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水浒人物图片,形成感性认识。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讲解《水浒传》的“面”,这个“面”包括书的作者、成书经过、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人物、结构特点、艺术特色等初中语文教学中点面结合,导读名著的策略

现在,可以引导学生去品析人物形象和有关的故事情节了。如果把一百单八将看成一个“面”,那么林冲、鲁达、武松、杨志、宋江、吴用、李逵、时迁、卢俊义、阮氏三雄就是一个个“点”。教师导读不可能,将这些人物一一讲解,而必须选择几个重要的点来介绍,以便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选择鲁达这个”点”,也可以选择林冲、杨志、武松、李逵、来分析。

如果把鲁达看成一个“面”,那么需要向学生讲析以下的“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桃花村、单打二龙山、大闹野猪林、浙江坐化。

如果把林冲看成一个“面”,则应引导学生品读怒斥高衙内、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林冲落草、拒绝招安。如果时间有限,则必须介绍误入白虎堂、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拒绝招安这四个“点”。

假如把杨志看成一个“面”,那么失陷花石纲、汴京城卖刀、大名府比武、失陷生辰纲、二龙山落草等,就各是一个“点”,理解这些“点”对于理解杨志形象非常必要。

武松是水浒传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英雄。我们把他也看成一个“面”,那么可以引领学生赏析景阳冈打虎、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大闹飞云浦、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独臂擒方腊。这些鲜活的“点”一旦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就可以形成关于武松这个人物形象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介绍时可以先“点”后“面”,也可先“面”后“点”。先“点”后“面”就是先由具体到总体、由局部到全面,再由总体到具体、全面到局部。也可以简单的表示为:由最初阶段了解的“点”出发,形成较浅层次的“面”,再依据较浅层次的“面”,去了解更多更新的“点”,进一步由更多更新的“点”,总结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面”。而先“面”后“点”则由最初阶段的较浅层次的“面”出发,寻找与此对应的“点”,再由这些“点”,总结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面”。“点”到“面,“面”到“点”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镙旋式地上升过程。“面”要靠“点”来支撑,“点”要靠“面”来深化。

当然,对于《水浒传》这样的宏篇巨著,仅仅阅读一次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导读——阅读,再导读——再阅读”,在反复的导读和阅读中,一次次加深理解。

其他的方面,如写作手法、人物评价也可照此法导读,就不细说了。

以上所言,即是我个人最近几年经常运用的“点面结合法”。初中语文教学中点面结合,导读名著的策略

通过实践,我以为教师运用“点面结合法”导读一部名著,课后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寻读有关的情节,会获得更多的收效。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按照此法去导读其他文学名著,引导学生拜读文学名著,促使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达到从总体认识到局部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