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孩子的学习兴趣会消失家长值得思考
1、当学习从“享受过程”变成了“强求结果” 。 孩子喜欢学习,是天性也是好奇心的驱动,当他们学到了知识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因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受到鼓舞。幼年时期学习的内容,无非是学得快或学得慢,一般并不存在学不学的会的问题,因此无论他们花多少时间学会,他们并没有强求学习结果的意识,所以孩子对学习也并不应该存在恐惧和畏难的心理。

3、当学习的意义必须以结果来衡量的时候,就只有结果能够驱动学习了。那么不需要结果的时候呢?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学生“熬”到了大学就不爱读书了,因为他们已经“对得起”自己,已经不需要强求结果了。

5、当孩子接收到这些讯息的时候,压力就进一步的增大了。能够学好的孩子还算能够承担这样的压力,不容易学好的孩子则只能靠压力所产生的责任感来维持学习的动力,本身天性上的学习兴趣开始进一步消失。对一件事情有兴趣,才更容易把事情做好,才真正的能够挖掘自身的潜能。因此,中国的太多孩子们依靠责任、压力、社会规则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7、当学习成果好的时候,考试成绩本身就是一种正激励,父母只需要给予肯定和支持。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孩子就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沮丧的情绪,此时他们需要父母理解他们的情绪,并且最好是提供一些可行的又不会让他们充满压力的解决方案。

9、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就变成,父母用表扬和批评、奖励和惩罚来控制孩子,而孩子呢?实际上也是用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以及和学习有关的一系列行为来反控制他们的父母。我考试考得好了,就要得到什么,我认真做功课了又要得到什么。或者反之,我考试考得好了,认真做功课了,总算能不挨骂了。

11、当学习变成了阻碍孩子做喜爱的事情的绊脚石的时候。每个孩子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喜欢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对学习看上去换纪藿钒至少没有直接的帮助。开明的父母就会懂得如何平衡孩子的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养成自控能力,合理的安排时间。但是还有些父母就会简单粗暴的阻止孩子去做那些喜爱的事情,而且打的旗号光明正大无可反驳:“都是为了好好学习,都是为了你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