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先秦儒学思想

2024-10-18 12:14:27

1、一、 孔子的思想首先了解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总体思想:孔子正是生活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诸侯混战,“天下无道”,社会动荡不安,而思想领域,西周以来的天命神权观念已经动摇,维护社会制度的周“礼”也已崩溃。但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原因主要原因在于就在于人失去了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所以提出自己的以“仁” 为核心的思想主张,以维系社会秩序。那么“仁”是什么呢?仁就是一种道德观念,而且是个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伦理意识,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为仁由己。”这是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最高精神。他认为没有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就失去了作用,所以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联系现实:女童连遭2辆车碾压 十余名路人见死不救广 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小悦悦已死亡。进一步思考:“仁”就是内心的自觉,就是内心的“道德意识”,代表“道德的主体性”,它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才可以堂堂正正地站起来。人站起来,其他一切才可随之站起来,人站不起来,那么一切科学、道德、宗教、艺术,总之,一切文化都无价值。这是中国思想的核心。礼是具有强制性的客观的制度和规范,不仅是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仁是主观的道德修养,是内心自觉,二者互为因果,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相结合,才能真正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也才会使社会秩序和谐有序。这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主旨。

如何分析先秦儒学思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