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定真假元青花
方法/步骤
从器形看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器型种类很多,
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
有部分祭供专用器和
少量的装饰器。
宋无大器,
相比之下元瓷胎厚体大,
但也有精制到薄如蛋壳的小
碗。
这里重点讲一下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
以及元青花鉴定的一般经验之谈,
实
际上,
现在文物造假的技术手段在不断加强,
这同样给元青花鉴定带来了一定困
惑,到底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也是一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挑战。
(
元代莲瓣纹分开、除
明早期极少器物外其它都相连
)
赝品的纹饰表现:
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
但由于是仿画,
必然
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
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
依据,
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
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最重要一点,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
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
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更无法画出真品的神韵。
宏观看胎底有松软的感觉,
没有明后期瓷胎坚硬,
多数器底有沙眼、
修底不光滑。
琢器底足留下的乳丁,
是部分工匠修足的特点。
有一半器底露胎处有釉斑,
多为
窑工留下的记号。
有人认为元代的真品必有火石红,
还有一些玩了几年古瓷的人
认为,火石红是时间久了、胎老了才会出的,这些都是误区。产生火石红的因素
有两种:
一是胎土淘洗不精,
含铁量较高。
二是烧造时垫烧物与器底产生氧化所
形成。事实上,多年观查实践证明,元青花的胎底有一半不见火石红。
赝品胎质的表现:
有些赝品的胎泥是用机械搅拌,
密度要高于真器,
胎骨显
得硬。真、伪相比同样规格尺寸的器型,赝品多数要比真品重。器底没有老胎风
干滑润的感觉,伪造的火石红较为死板,多为人工喷、刷氧化铁,没有过渡。由
于是新作,
器物底部没有老旧变化的层次感,
更没有真品的油润感。
有些赝品圈
足没有刀削痕,
有的虽可见到,
但能看出很笨拙,
找不到古人那种熟练老道的匠
气。
从釉面看元青花;
绘画技法与特点:
宋元时期,
知名画家辈出,
他们不仅总结吸收了先人的绘
画精髓,
又融合了中西文化,
把高超的艺术在青花瓷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元青花
的绘画风格总体表现:粗犷豪放,洒脱随意,娴熟流畅。构图饱满、繁而不乱、
一笔画、
一气呵成、
充分表现出画师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功力。
从彩料看元青花;
元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
是与古波斯贸易用瓷器、
丝绸、
茶
叶、交换或购买的。目前有三种译法:苏勃泥青、苏尼勃青、苏麻离青。进口料
有高铁低锰的特点,有不规则黑褐色的斑块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有晕散、
下沉、聚集丝、网、珠点的现象。有的流淌,还有的泛紫色。青花发色具有青翠
浓艳、深浅不一的效果,有的能产生水墨画的艺术。由于是天然矿,矿脉、金属
含量不一样,提炼使用效果就有区别。国产料是低铁高锰,发色灰蓝、浅淡、也
有蓝黑色,重笔处有蓝褐、红褐斑,来源于江西、浙江、云南等地。部分是使用
混合料,由于画师在配比上随意性较强,以及受窑温、胎质、釉色的影响,青花
发色的差异也很大。
由于元青花钴料已绘画使用了
700
年,
无论是进口料还是国
产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现象。
从款识看元青花;
元青花属款器物不多见,
有大元国延祐甲寅造、
大元国至正八年等,
有赏赐、
内府、枢府、赵府、张文进造、有些书写八思八纹。以古相博陵第粘贴款最多,
只要发现窑藏,
所有不同器物种类都有贴款,
也有只三个字博陵第。
目前有的资
料显示,
古相博陵第是元代或更早期牌楼的名,
贴牌便是牌楼塑影的标志,
也是
一个民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