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怎样面对别人的否定的
1、比如有一位朋友,他的家庭环境很好,父亲有一家自己的公司。这位朋友毕业后进入到了父亲的公司做事,父亲对他也很看重,期望他将来有一天能接自己的班。按说这是很多人羡慕的一种人生,但是他却很苦恼,准确地说是非常痛苦。因为父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属于狼爸的那种类型,只要他做事的过程中有一点问题就很会严厉地批评他,丝毫不留情面这让他工作的时候总是畏手畏脚,生怕什么地方做不好惹来父亲的训斥。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对待自己,为什么就不能看到自己努力和好的一面呢?关系总是相互的,当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某种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活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时,往往忽略了孩子对自己也是怀有某种期待的。比如,期望父母能用自己接受的方式来爱自己。刚才那位朋友的痛苦症结就在于,希望父亲能够多鼓励自己,而不是总是打击自己。天天被骂,谁都不会好受的。

3、就刚开始那位朋友的例子来说,虽然他无法改变父亲对自己过于严苛这样的相锟侯希哇处方式,但是当父亲批评自己的时候,完全可以像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直接不认同这种伤乾冷支铼害他可以对自己说:“我并不是像父亲说的那样一无是处,我有我自己的做事方式,我也有我自己的优点,只不过他看不到而已。”当他可以这样想的时候,就不会像原来那么脆弱,相反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自己的事业,来一步步提升自己。04当然,客观地说,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很多人会说:“凭什么?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我来调整自己?”这就涉及到成长过程中的两种思维。一种是对错思维。在未成年之前,我们非常看重事情的对错,因此遇到问题时,谁错谁改变。之所以如此,和未成年时期的生活状态有关。当小孩子们之间遇到问题时,往往会找父母,或者老师来评理。在大人这个第三方的介入下,解决冲突的方式就是判定谁对谁错,错的那一方需要作出改变。讲究对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等待的心理。因为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你做错了,所以我要等待,等待着你主动的承认和改变错误,而我只需要证明自己是被伤害的那一方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成年人之间遇到问题时,很少会有第三方再来主持“公道”,所以单纯的去讲对错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

5、所以,以受害者心理自居,等待着对方去改变,多数情况下等来的只是痛苦。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建立的是这样的思维:我要为自己的痛苦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