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孩在幼儿园跟在家不一样
1、孩子被动接受训练,压力大。少数孩子在入园前已经受过家长的训练,入园后自然能够保持家园一致的习惯,家长当然很满意,但多数孩子不是这样,他们从松散随意、样样事情都有家长照顾甚至代劳,突然之间面对幼儿园的严格要求,被动地接受着这些训练,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不管是在老师严格管教造成的压力,或者孩子为了迎合老师而不得不遵循造成的压力,一天坚持下来,他都已经精疲力尽,而且陷于负面情绪状态中,这样一回到熟悉的家,失去了原来的警惕性,自然就会彻底释放,变成“想怎样就怎样了”。

3、环境不同,心理不同。孩子为什么回家就不听话,在幼儿园却能遵守规定?这是因为幼儿园有一套系统、固定的规章制度,而且这些规章制度都带有强制性,任何人都没有例外。幼儿在长期遵守的过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势,从而转化成一种习惯行为。而在家就不同了,家长对孩子容易妥协,又没有各种规定的约束,加上孩子一哭闹,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变得不听话了。

5、正确地爱孩子,不溺爱孩子,培养规则意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迁就,从家长本意来说是爱孩子,可实际上却害了孩子。由于溺爱,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孩子本来稍加努力就能做到的事却让父母代替,从而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气。因此,当爸爸妈妈的既要爱孩子,也要懂得怎么样爱孩子,要付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对待孩子,把爱与教育结合起来,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规则,从而愿意学习规则、执行规则,并慢慢养成习惯。比如:饭前洗手、不乱动别人东西、见到长辈主动问好、客人面前不哭闹。不插嘴等,遵守这些行为准则是幼儿良好素质的体现,家长应该时刻提醒孩子。

7、相互配合,保证教育的一致性。父母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是保证孩子教育一惯性的重要方法。爸爸妈妈们要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和生活常规,孩子回到家以后,也不能放纵,应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纪律来约束孩子,持之以恒,形成合力,使孩子把老师、家长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养成有秩序的生活习惯。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孩子非常期待老师和小伙伴的认可。父母可利用小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孩子在家中的各种表现客观地反映给幼儿园老师。如在孩子取得了进步的时候,可以请老师辅助及时地鼓励孩子,这样可以让宝宝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在家里养成和在幼儿园中一惯性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格非常有好处。因此家长一定要坚持对孩子习惯和规矩的培养,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针对孩子在家不好的习惯,也一定要严格对待。

9、培养习惯,制定准则。家长可将良好的行为举止制定成遵守的行为准则,让幼儿通过反复执行内化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性行为。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吃饭时要坐在固定的位置,不许乱跑或边吃边玩;幼儿长说可以上桌了,应要求他等大人到齐后一起开饭;喜欢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每次要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吃完后把碗筷、椅子放好。

11、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孩子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模仿成人习惯的。如果孩子因为模仿家长有了不好的体验,作为家长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更好的选择,要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改变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只是家长输出孩子接受,家长也是不停学习改变的。

13、孩子就像一棵刚刚萌芽的幼苗,我们在辛勤栽培幼苗时,也要帮助他清理身边的害虫。孩子在园与在家表现不一致,说明小害虫正在啃食他的嫩叶,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赶跑害虫,让孩子无论在哪里,都能保持最好的习惯,都能展示最棒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