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徽州游玩必吃的七道菜
1、符离集烧鸡•符离集烧鸡与山东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源于一宗,都是从河南滑县道口镇发展而来。符离集烧 鸡最早并不叫“烧鸡,而叫红鸡”,制法简单,只是煮熟之后抹上一层“红曲”,并无特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山东德州有一姓管的商人迁居符离镇,带来了德州扒鸡的制作技术, 改变了“红鸡”的生产工艺,年复一年不断改进,制法愈精,逐渐形成现在的符离集烧鸡。 在符离集制作和经营烧鸡的有百余家,其中以管、魏、韩三家烧鸡铺最出名。特点:香气扑鼻,色佳味美,肉白嫩,肥而不腻,肉烂脱骨,嚼骨而有余

3、皖南板鸭 皖南板鸭已有200多年历史。相传是祖居湖地区的回族同胞创制 而成。在安徽颇有名气盛誉不衰。据当地县志记载:“民俗婚莛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风格。 皖南板鸭享誉至今不衰的原因有二: 1.鸭好。鸭以放养方式,多食小鱼小虾等活食,收稻后鸭在水稻田里觅食,故鸭成长快,体肥壮,肉嫩脂厚。 2.制作精良,操作细致,

5、李鸿章大杂烩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军阀,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据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去俄国参加尼古拉二式的加冕典礼,同时出访美国,一次在宴请美国宾客时,让随行厨师做了丰盛的中国名菜,外宾吃后仍嫌不足,李即让厨师添菜,此时厨房准备的菜已完,厨师无奈,将所剩下的余料下锅混烧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询问菜名,李答曰:“杂碎”,此后“杂碎”菜在美传开,风靡一时,不少旅美华侨纷纷开设“杂碎餐馆”大获其利,“李鸿章杂碎”遂名声大振。李是合肥口音,“杂碎”即杂烩的方言,此菜是将多种原料合配烧烩而成,其有多味混合,醇香不腻,咸鲜可口的特点。
6、徽州干锅炖 相传宋元丰年间,苏轼的弟弟苏辙在徽州府下属地绩灯诩汞荔溪做县令,有次路过绩溪当地一座寺庙“石照寺”上香,寺庙的主葆扒豳峤持本身喜好偷吃猪肉,当得知县令来寺庙上香,慌忙中把准备好的肉和器具放在火茺上。(火茺是江南人家冬天老人,小孩暖手所用)支持将县令迎接到寺内看茶就座,茶过三巡后只闻到寺内飘出一股诱人的肉香味,莫非有和尚偷吃猪肉,寺主持看出县令的心事,打开话题便请苏县令为寺庙题词,苏辙当即题写“石照静清辉,古刹飘肉香”。主持看过苏县令的词面红耳赤,自知蒙不过县令,只得从后房取出炖制好的肉招待苏辙,那香味扑鼻,肥而不腻,肉质酥烂,让他大饱口福吃了个底朝天。于是当地人们纷纷仿制,保留至今。
7、胡适一品锅 胡适一品锅又称“绩溪一品锅”“团圆锅”“一品锅”。当年徽商兴旺时期,一年四季男人大都外出经商,只有适逢过年才能回家一趟,家人为了表达思恋,团圆之情,但又考虑冬季寒冷,于是精心制作了由很多原料,一层层围叠起来组成一锅,以此庆祝合家团聚,祝愿来年经商红红火火。明国时期,胡适先生出任美国大使之至,每年过年先生就用家乡的“一品锅“来招待使馆的工作人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一品锅”改为“胡适一品锅”喻意着胡适先生永远是徽乡人民心目中的一品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