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三步骤
1、从问题入手——疑问猜想案例:“耕趣”系列活动“耕趣种植园地—— 泥土本领大”(第一步骤)泥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幼儿对它都很熟悉。在“耕趣”活动过程中,当他们亲手挖挖泥土、玩玩泥土,走进大自然去寻找、观察各种泥土的时候,发现泥土并不是像自己起初想的那样单一:泥土有着不同的种类,颜色也各不相同,有黄颜色、黑颜色、红颜色、咖啡色。幼儿到自然界中去寻找并采集不同泥土的样本,亲历探索过程,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幼儿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又通过自己的探究对比、家长求助等各种办法进行求证。幼儿积累了有关经验后,在活动中交流讨论、相互学习。这不仅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陶行知先生提出,对一个问题,不要先教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该用找出这个解决方法的程序来指导幼儿,让幼儿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这种经验来解决别的问题。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只有引导,没有指导,也不做任何评价。
2、从操作入手——探究发现即组织科舌哆猢筢学活动应充分让幼儿与材料互动,在操作中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耕趣”系列活动“耕趣种植园地——为什么长得不一样?”(第二步骤)在班级的自然角,我们设置了一块种植蔬菜的区域,还给幼儿提供每天观察的记录表。有一天,毛毛一早来到幼儿园给自然角里的青菜浇水,看了青菜好一会儿,跑到我这里说:“钟教师,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教室里种的青菜长得小小的,但是昨天我们去的耕趣园里的青菜比它大多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了验证毛毛说的这一现象,我便带着班上种植的青菜,组织幼儿到“耕趣园”中的种植园进行观察。在观察、探究、对比的过程中,幼儿猜想了许多的原因。有的回答还是非常具有科学根据的。作为教师,我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倾听他们的每一个答案,并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我们总结出:室内外光线、温度、泥土质量等一系列自然环境的因素,是导致相同植物的生长速度和长势有所差异的重要原因。本次活动从问题的生成到最后的解决,都是幼儿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寻找解决的方法。
3、从结论入手——后续延伸案例:“耕趣”系列活动“耕趣种植园地——还可以拿这个玩”(第三步骤)收获的季节到了,幼儿体验了丰收的喜悦。有一天,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名幼儿向教师报告:“豆豆的口袋里有好几颗南瓜子。”教师把豆豆叫到身边询问原因。他振振有词地说:“我觉得除了石子,其实我们收获的南瓜子也可以玩。”所以对于主题活动本身,收获并不是一个结束,而要想一想后续的延伸,还有主题与主题之间的相互渗透,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去学习。我通过这个案例获得的最深刻的心得体会,就是让幼儿“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科学研究“不因下课铃声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