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花眼能不能抵消近视眼
凹透镜(左)与凸透镜(右)
但矫正原理相似,并不代表近视和老化的形成机制就完全一样。我们之所以得近视,多数在于眼轴过长,又或是角膜和晶状体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那种情况,都属于屈光状态异常使成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而利用凹透镜能使光发散的特点,则能使成象往后移至视网膜上,使成像清晰。
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示意图
看远景时,睫状肌便会自然放松。此时,定位晶状体的韧带就会拉近,使晶体变得更扁平和纤薄些。这样,晶体的对焦能力会降低,有助于我们观看远距离事物。但看近物时,睫状肌则刚好相反,呈收缩状态。
近处物体发出的光线是散开的,正视眼的屈光系统会在其视网膜之后成像,导致模糊不清。为了把眼球后面的物像移至视网膜上,使成像清晰,则需要睫状肌的调节。睫状肌收缩时,晶状体就会变厚变凸,焦距会变短有利于我们看近物。由远到近,还是由近到远,睫状肌都在辛勤劳作。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调节”,而睫状肌收缩的能力,则叫做“调节力”。
老花眼看近景成像在视网膜后
如果还是用“照相机比作眼睛”,老花就相当于看近景的“变焦镜头”出现了故障,变成了“定焦镜头”。这也是为什么人老了会陷入“远景清晰可辨,书包却昏花一片”的窘境。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们看近处需要戴着老花眼镜,然而看远处时又得把眼镜摘掉。
大约在40~50岁开始,人眼就会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的困难。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视也会越来越严重。一般的规律是,老花会以每 5 年加深 50 度的速度递增,通常老花最多为 300~350 度。
此外,老花可不是只有看阅读模糊这一个症状,疲劳、酸胀、多泪、畏光、干涩及伴生头痛等都会找上门来。
所以说,轻度近视只能延缓老花的出现,但老花却永远无法解决近视看不清远处的问题。而无论近视与否,老花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且逃不过的劫。
事实上,远视眼与近视眼才是真正的一对,老花更像是横刀插入的第三者。但很多人却直接把老花和远视错误地划上等号。从形成机制来看,远视眼和近视眼都属于屈光异常,一般表现为眼轴过短与眼轴过长。而这与老花眼的调节能力下降,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这也是为什么近视和远视都需要一直戴着眼镜,而老花眼只在看近景时需要戴老花镜。
我们在刚出生时眼轴是偏短的,如果按眼轴长短来看,初生婴儿都属于生理性的远视眼。在这之后,随着孩子的不断生长发育和眼球成熟,眼轴会达到标准长度。这也叫远视储备,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孩子应具有300度的远视储备。之后远视储备的度数会不断降低,并成为正视眼。而这种生理性远视消失的过程,也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另外,远视储备作为预测儿童近视发生因子,也具有一定的准确性。通过检查,如果孩童都有与年龄相对应的远视储备值,则暂时不需担心近视问题。但若显示孩童的近视储备消耗过度,就要注意孩童用眼了,这可能暗示着近视问题的出现。
对付近视眼预防才是关键,毕竟近视来了就真的无法治愈了,而且老了还有老花候着。虽然对捧着手机看文章的你来说已经有点迟,但你未来的孩子还可以抢救一下。
*参考资料
周广德.近视与老花是一对"冤家"[J].人民文摘,2014(5):68-69
李正德.勿让课堂成为学生错误概念的源头——兼谈“近视眼”会不会“老花”.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1-2):11-12.
施青 等.老视治疗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2015(6):128-132
本文由公众号【SME科技故事】(ID:SMELab)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