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暖气和羽绒服,古代人是如何过冬的
1、加衣服原始社会:靠动物皮毛制作衣服《礼记·札记》有记载“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可见在丝、麻出现之前,人们是用动物的羽皮来御寒。先秦时期:主要用麻、葛上图是用麻鲽判砦吟制成的衣服,质地均匀,舒适保暖,至今也有棉麻制成的衣服。到了先秦时期,普通老百姓主要用麻、葛来御寒。因为人口数量的激增,动物羽皮不够用,麻、葛一类的草本植物更加容易获得,价格也较低廉,普通老百姓基本都能穿上葛麻制成的衣服,但保暖效果并没有动物皮好。明朝:棉花开始在民间普及开来直到明朝洪武年间,人们终于获得了一种平价又御寒的农作物——棉花,棉花易于种植,很快在民间普及开来,明朝的人们不用像衣衫褴褛的先人们穿着草本植物在寒冬中瑟瑟发抖,明代学士邱浚对此赞叹“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利用棉花制成的衣物御寒,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棉花在御寒过冬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3、喝酒中国人喜欢喝酒,文人喜欢喝,皇室家族喜欢喝,普通老百姓喜欢喝酒,一年四季都喝酒,喝酒不仅能够直抒胸臆,摆脱暂时的愁苦,还能身体发热抵御寒冷。常常在电影电视剧中听到台词“喝点酒暖暖身子”,就是因为酒精能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让身体发热,抵御冬天的寒冷。

5、点炉子点炉子也是古时候老百姓常用的一种过冬取暖的设备,炉子的优势在于随身携带,在炉子里放一些炭烧着,炭燃烧释放的热量用来烘手取暖,抵御寒冬。面对寒冷,一身正气肯定是不够用的,抖腿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不断尝试各种取暖设备,才能让自己吃饱穿暖,免受饥寒。
